首页 >> 青年创业连 >>青年创业连 >> 扎根乡野43亩试验田起步,硕士新农人成了“菱角大王”
详细内容

扎根乡野43亩试验田起步,硕士新农人成了“菱角大王”

时间:2025-07-08     作者:刘睿彻 武仁轩【转载】   来自:长江日报

近日,耕读兴侬(武汉)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达从山东回汉,额角渗出汗珠,眼中却藏不住笑意,“我们的菱角生产基地走得更远了,现在到山东济宁微山湖一带落地了”。

在江夏区,今年新流转的4000亩农田,正等待彭达和他的95后创业团队持续耕耘。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彭达和团队一道,从“英雄杯”创新创业大赛出发,用一颗菱角撬动了大产业,在“楚材聚汉、共建支点”的政策支持下,探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新路径,公司年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,全产业链带动就业1.1万余人,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奋斗故事。

token=0e0407a368fcbe7a230644485c8b1ce1.jpg

楚材聚汉政策给力,扩产线拓出产业新图景

撕开一袋真空包装的湖北粉藕入锅,文火煮上10来分钟,特有的藕香弥漫扑鼻,用木筷轻轻夹起,晶莹的拉丝缠绵不绝,咬下的瞬间,粉糯的口感与馥郁香气在舌尖停留。

这是耕读兴侬公司今年主推的一款湖北藕汤产品,可以直接投入汤料中,制作方便快捷,市场反响不错。

参加武汉大学生“英雄杯”创新创业大赛获奖后,彭达团队在全国打开了知名度。“特别是今年,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让我们敢闯敢试,从创业资金到办公场所,企业获得真金白银的支持。”刚到而立之年的彭达信心满满。

政策的东风吹暖了创业路,彭达在武汉、黄冈开办了2家企业,今年又新增了两条产线,借势把菱角优势产业扩展到了莲藕领域。

企业已探索出3年一个轮回的“菱-菱-鱼”模式:每种植两年菱角,再养一年草鱼等四大家鱼,利用草鱼吃掉杂菱,利用鱼粪滋养菱角。这种模式下,菱角亩产量从750公斤提升至1250公斤。

“有菱角的地方就有藕。”在此基础上,彭达继续探索菱角和藕相伴而生的模式,这样可以进一步降本增效。

token=6041899b1ee50e6c168350f6f178c672.jpg

从零到3500万直播破圈,小菱角闯出全国大市场

“家人们看过来!这是我们的鲜菱角,粉糯香甜,现摘现发!”镜头前,00后主播江会举着刚采摘的菱角,身后是波光粼粼的池塘。直播间里,弹幕飞速滚动,“来五斤”“上次买过,好吃”……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。这是彭达团队日常直播的一幕,而这样的菱角直播带货场景,5年前还是一片空白。

彭达初涉电商时,电商平台甚至没有菱角这个类目。“我们是首个在电商平台上卖菱角的团队。”2020年,团队又首次试水菱角直播带货,到2021年,菱角在网上卖爆了。

近年来,彭达团队在湖北、广西、云南等建有6个菱角生产基地,辐射带动面积达3万亩,菱角的销量超3500万元,成为全国菱角单品最大的生产商、供应商。

创业初期,湖北浠水县天井湖村村民,见到这群“武汉来的大学生”时,还是一片怀疑,直到村支书拿出43亩地做试验田,当年菱角产量翻番。

那一年,即将读大三的彭达参与了学校组织的“耕读路上”暑期社会实践,在天井湖村调研时,彭达发现,当地的菱角种植很有发展潜力,可是产量上不去,销量也打不开。

在村里和华农专家支持下,彭达开始了创业的尝试,把技术攻坚放在首位。经过实验,他们发现水塘种植两年菱角,再养一年草鱼,如此循环,产量最佳。

要把菱角产业做大,只依靠售卖菱角鲜果远远不够。为此,彭达和团队针对菱角产业创新研发了7项专利技术,在生产端,建设起了8000平方米农业现代化生产加工车间,成功开发了即食菱角、菱角粉丝、菱角酒等特色产品,让菱角四季都能出现在餐桌上。

token=a0760d734883b8c8c33ca53303473a15.jpg

青春接力耕读兴农,从个人创业到带动就业增收

“这是莲藕1号的种苗,种植时要特别注意间距。”7日,在江夏新获批的试验田里,彭达给新来的大学生秦君讲解种植技巧。“现在‘农村天地广阔,农业大有可为’,我在华农时就听过彭达学长的创业故事,毕业后决定加入他的团队。”秦君笑着说。

像这样的农业专业大学生,彭达的企业每年都会招收4-5名。他的团队里,有6名硕士来自中农、华农等农科类高校,全部是95后及00后大学生。

“我来自农村家庭,学的是农业专业。就应该为农民、为农村做点事。”彭达表示,响应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召唤,在农业赛道上持续深耕,是自己这几年能取得收获最重要的原因。

最让彭达高兴的,不仅有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,更有社会效益。当年他参与暑期实践的天井湖村,农户实现户均增收2.84万元,家家户户盖起了小别墅。

电商的火爆也让彭达意识到品牌的重要,他注册“耕读兴农”“菱妹妹”等14项商标。指着包装精美的“菱礼荷慕”礼盒,他告诉记者,“这样的礼盒,年轻人喜欢,长辈们也喜欢”。

在江夏建设的1500亩沐风园农创基地,彭达免费提供生产土地和办公场地,解决青年大学生到乡村创业“第一公里”的难题。“武汉充满机遇,我们就是要把小农产品做成大产业,紧跟农业现代化浪潮,让风华正茂的时光在希望的田野上闪光。”





编辑:金文婕

审核:王仕伟

版权声明:如有侵权   请联系删除


联系方式

电话:400-029-1515

地址:西安市莲湖区草阳巷中段草阳村甲字3号萃园小区万和堂2012一2010室

COPYRIGHT 2013-2017 陕ICP备20005357号-3

本站已支持IPv6 技术支持: 善源网络.善建站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