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从科研“跨界”到产业创新——一位神经生物学家的五年奋斗路时间:2025-10-15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(下称“北京脑所”)二楼的大实验室里,冷白色LED灯将空间均匀照亮,操作台上密密匝匝摆放着实验器具,仪器运行的低鸣声与试剂、消毒水交织的气味,共同勾勒出科研场景的独特质感。实验室一隅,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,刚结束工作会议的所长罗敏敏,又坐在电脑前研读学术资料。 这位“70后”神经生物学家,不仅横跨脑机接口、基因药物两大前沿赛道,还身兼健达九州(北京)生物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“健达九州”)等多家企业的创始人。罗敏敏的“跨界”之路,正是“十四五”期间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。 “如果五年前问我能否研发世界领先的脑机接口,我想都不敢想。”罗敏敏不禁感慨,如今他带领团队研发的“北脑一号”智能脑机系统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,截至目前,已有5位患者完成植入手术且术后恢复良好;侵入式脑机接口“北脑二号”也将于年内完成工程机的开发,有望于明年进入临床验证。 在基因药物领域,罗敏敏团队研发的“基于光敏蛋白的基因治疗技术”,已让15位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失明的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视觉。此外,针对难治性癫痫和疼痛的基因药物新方案也颇见成效,大幅提升了受试患者的生活质量。 短短五年在两大前沿领域双双突破,背后是“十四五”时期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加速融合、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图景。国新办举行的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披露,五年来,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,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,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,人工智能、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。 “很多科研人员可能一辈子也很难见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。”罗敏敏坦言,自己这五年实现这么多成果转化,正是源于我国日渐成熟的创新生态。“十四五”期间,不论是投资环境还是产业环境,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。 罗敏敏回忆,2008年回国不久,他就创立了千奥星科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那时没有投资人,要自掏腰包,从订货、焊电路到写程序、给人安装等,都是自己“一把抓”。到了2022年创立健达九州时,不仅投资人主动与他对接,而且从生产、检测到申报、临床,乃至国际谈判等全流程,都有专业机构负责承接。整个环境对科学家创业很友好,而且更规范。 更关键的变化在于产业定位的跃升。“第一次创业时,国内主流药企多是为国外药厂做服务,原创产品稀缺;如今,原创药、原创器械显著增多,中国生物医药从‘仿制追随’迈向‘原创领跑’。”罗敏敏说,“以前我们是‘啦啦队’,现在中国‘运动员’已在赛道冲刺。” “国家的创新体制是关键支撑。”在罗敏敏看来,自己“跨界”身份的落地离不开清晰的制度保障。在北京市科技体制改革的支持下,健达九州通过市场化方式从研究所购买知识产权,联合高校优化工艺,对接药企完成质控,构建起“企业主导、产学研协同”的转化体系。脑机接口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也以公司化运作,突破了传统的项目制。2023年初,在北京市政府支持下,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(下称“芯智达”)依托北京脑所成立,聚焦核心技术产业化,团队很快突破高通量柔性微丝电极、千通道信号采集设备等“卡脖子”技术。 北京脑所的体制创新则更具示范意义。2018年出任联合所长的罗敏敏,亲历了这家新型研发机构“十四五”期间的突破:打破编制束缚,实行与国际接轨的聘用制与灵活薪酬,吸引全球顶尖人才,建成十余个国际一流技术平台。“不定编制、按需设岗”的机制,让科研人员既能深耕基础研究,又能放心参与产业攻关。 罗敏敏介绍,北京脑所与芯智达、健达九州构建起“基础研究-应用开发-产业落地”的闭环,知识产权归属明确,利益分配合理。正是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保障下,脑机接口从概念验证到核心部件攻关仅用了两年,基因治疗从实验室到临床耗时不足三年。这样的“中国速度”,正是“十四五”期间产学研融合政策红利的直接体现,也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的鲜活样本。 “人才红利正在释放,越来越多产业工程师将成为新一代创新力量。”面对下一个五年,罗敏敏充满期待。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交融,当更多科创者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,罗敏敏们的“跨界”之路还将延伸,而中国科创的新征程,才刚刚开启。 编辑:金文婕 审核:王仕伟 版权声明: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|